Vol. 004:不被困住的心
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,我们常常被各种模式和规则所束缚。 记录能让我们更容易听清内心的声音,拥有挣脱束缚的勇气。
人们会被自己热爱的事物改变,而没有人因为给予而贫穷。 持续不断记录,意义自然浮现。
TIP
🎯人物:每个人都会迷茫。我们记录那些曾启发我们的碎片与人物,以及他们履历中重要的年岁,让我们不再焦虑与迷茫。
#人物:Larry Tesler,任何人都不应该被困在一个模式中
编辑
:不只是计算机的使用,我们自己的人生也经常被困在一种状态中。
简介
美国计算机科学家
- 1945 年:出生于纽约市,父母是犹太人都是麻醉师;
- 1961 年:高中毕业,在高中时期参与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项目,在那里自学了编程;
- 1965 年: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后在在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 (SAIL) 工作;
- 1970s 年:觉得 AI 在未来许多年内都不会成为一项可用的技术,于是离开 SAIL;
- 1973 年:正式加入 Xerox PARC,参与设计 Gypsy 文字处理器,首次开发了基本的复制和粘贴功能;
- 1979 年:乔布斯参观 Xerox PARC,Tesler 向乔布斯展示了 Xerox Alto,包括鼠标、GUI、Gypsy 等;
- 1980 年:加入苹果公司,担任过多个职位,包括 AppleNet 副总裁、Newton 副总裁、首席科学家;
- 2001 年:加入亚马逊,工程副总裁、购物体验副总裁;
- 2005 年:加入雅虎,担任其用户体验和设计团队的副总裁;
- 2008 年:在个人遗传学信息公司 23andMe 担任产品研究员一年;
- 2020 年:在加利福尼亚州去世,享年 74 岁;
Don‘t Mode Me In
Tesler 的一生都在为一个目标努力:让普通人也能自然地使用计算机。
他的的口头禅是 Don‘t Mode Me In,“我想直接做事,不想先去搞懂电脑的规则,别让我被软件模式困住”。
什么是模式?
在当时,软件界面是围绕模式设计的。
当你在操作软件时,必须先进入某个“状态”或“模式”,才能完成特定操作。
比如:
- 在“编辑模式”里才能打字;
- 在“命令模式”里才能保存、复制或退出;如果你在“命令模式”下敲键盘,会触发指令,而不是输入文字。
如果忘了自己在哪个模式,轻则操作出错,重则数据丢失。
Tesler 发现这正是让大多数人害怕电脑的根源。
Tesler 把消除软件模式作为自己的个人使命,他形成了一个原则: 任何人都不应该被困在一个模式中。
他抗议复杂的软件,倡导简单直接的使用体验。用户不该学软件,软件应该适应用户。
怎么打破模式?
在 Xerox PARC,他参与设计 Gypsy ,在 Gypsy 编辑器中,Tesler 设计了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方式:
- 点击+拖动选中文本(而不是进入“选择模式”);
- 剪切、复制、粘贴(无需模式切换,只需点击操作);
- 敲下键盘,“W” 就直接显示在屏幕上,不会触发别的指令。
他发现,连没接触过电脑的人也能在半小时内学会基本操作。
这套“无模式”的设计,成了后来自然交互的基础,广泛传播到图形界面、桌面软件中,成了我们今天默认的方式。
他到底做了什么?
一本典型的传记可能会说 Larry Tesla 发明了剪切、复制、粘贴。
这固然没错,但远远不够,甚至是一种误导,因为这个发明和爱迪生发明留声机是完全不同的。
爱迪生基本上只是偶然发现了录音的技术,他把它作为一个新奇的东西建立起来,没有任何文化意图。
他的目标不是发明功能,而是指出一种文化误区:大家习惯了计算机就该复杂,但他觉得这本身就是个错误。
正如历史上曾有人质疑“女性能否投票”、但最终证明那只是时代的偏见。
Tesler 也是如此,他看到别人没看到的障碍,并通过设计去拆除它。
- 他不是用口号斗争,而是用发明战斗;
- 他不满足于“技术能做什么”,而关心“人到底怎么用”。
他把 Don‘t Mode Me In 这句话印在了他的 T 恤上,同时一直在使用 NOMODES 车牌。
Don’t Mode Me In,不只是用户体验的宣言。
参考
TIP
🎯新知:每个人都会成长。我们分享新学到的知识与实践,和你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#新知:New > News
编辑
:推荐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!
印刷术的出现
- 图左:印刷的《圣经》
印刷术最早被用来复制信仰。观念没变,只是换了个更快的传播方式。——这只是 News。
- 图右:伽利略的天象图、牛顿的《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》
当印刷术开始承载颠覆旧信仰的新思想,才真正变成了 New。不是信息更新,而是认知结构的重构。
当一个新想法出现时,你会遇到两种东西:
- News:对旧认知的微调,五分钟能读懂。大多数信息都属于这一类。
- New:越过你认知边界的东西,它不让你点头,而是让你停下来、怀疑、甚至不适。
比如 AI
- News:大多数人接触到的 AI,是 News。
用 ChatGPT 来写邮件、写周报;用 Midjourney 画图标、生成头像;用 Notion AI 总结会议纪要;
这本质上是 旧的工作流 + 更高效的工具,只是 替代“人”的劳力,让内容生产更快、更便宜。
它提升的是“速度”“效率”,但认知结构没变。
- New:AI 真正成为 New 的时刻,是逼你重新理解“人是什么”、“思维是什么”、“智能是什么”。
当一幅画/诗/小说,不再来自“某个天才人类”,而是“人+AI”的合成,原来的“创作者光环”就被冲击了。
AI 让你开始把学习路径外包:不再自己“学会一门技术”,而是“学会如何问 AI”。
AI 不再只是“工具”,而是能执行流程、触发决策、协作沟通的 Agent。
从 News 到 New,为什么这么慢?
因为旧范式更安全,大多数人宁愿相信“正常”,也不愿面对“未知”。
觉得“正常”比任何新奇的想法都更安全。想真正理解“新”,你几乎需要拥有发明它的那种想象力。
所谓“正常”,从来不是真理。它只是这个时代,恰好被大多数人暂时接受的一种构想。
Don’t Mode Me In
参考:
TIP
🎯心力:本板块是周刊编辑阅读感悟到的打动人心反抗偏见的部分,会以第一视角叙述以便能更加沉浸代入中。
#心力:彼岸到了,该怎么活?
编辑
:本板块是周刊编辑阅读感悟到的打动人心反抗偏见的部分,会以第一视角叙述以便能更加沉浸代入中。
这是我希望有人在我财务自由前就告诉我的一段话。
人类过去几千年的智慧,大多围绕“怎么在苦里活下去”。宗教讲解脱,哲学讲意义,生活经验讲怎么忍、怎么熬。
但很少有人讲:如果你不再焦虑、不用再为钱发愁,你该怎么活?一旦到了彼岸,传统智慧就断了。
没人告诉你:彼岸世界该怎么活。
- 还心理债
财务自由意味着资产账户的充足余额,这是看得见的余额。
在看不到的心理账户上,我们往往余额不足,或者背负着债务。
- 过去的债:哪些内疚还在暗中左右你的选择?
- 现在的债:你是否还在活成他人的期待?
- 未来的债:你是真的在选择,还是只是在履行“应该如此”?
- 人际的债:有哪些关系你迟迟放不下,说不清楚?
这些问题,钱解决不了。甚至,钱让它们暴露得更明显。不和这些事情和解的话,彼岸和此岸又有什么区别呢?
我们如何偿还或放下这些人生债务?
- 不逃避:不要假装“我已经自由了,我应该很幸福”。
- 和过去和解:允许自己,已经尽力了。和过去的自己说一声“谢谢”,比用“我以后一定要更好”更真实。
- 和现在对话:允许自己,不再扮演别人安排的角色。可以不那么努力证明自己,也可以重新决定你的一天。
- 与未来签约:允许自己,走一条没有答案的路。不需要一直努力成为“更好的版本”,可以直接做现在的自己。
- 清理你的关系:不是每段关系都需要走到“圆满”,不再纠缠。有时你只需要承认:那件事,真的让我很难过。
时时定义和自己,和世界的关系,本是成年人周期性要做的基础性工作。
这些事,没有清单,也没标准答案。你只能一个个自己过一遍。
- 还是要主动工作
小时候我们被教导:“好好读书,是为了以后自由地选择工作。”
但当你真的自由了,事情变了:没有约束的选择,很容易让人失去行动的动力。
什么都可以做,也意味着什么都可以不做。
这时候,你得学会:不靠外部强迫,自己定义事情的意义。
哪怕没人理解,哪怕无法量化。
- 回馈世界
Carnegie 说:“带着财富死去是一种耻辱。”
我越来越相信他说得对。
用钱回馈世界,不是还债,而是表达“我在乎”。
你可以选择怎么回馈——帮助人,支持某个理念,留下你认同的作品或系统。
别等到精力耗尽、来不及行动。越早开始,越自由。
如你所见,财务自由只是通关的一半,另一半,是学会在自由中活得有方向、有温度。
参考
TIP
❓Q&A:一个问题,往往能引发一连串的思考。我们邀请 flomo 用户共同回答在记录与成长路上的困惑。愿你在别人的回答中,更清晰自己心中的答案。
#Question:到底该记录什么,又有什么是不该记录的呢?
随着一次次从 flomo 里面筛选删除不想要的笔记,找到了自己记笔记的边界。
你好 👋,我是阿百。下面是我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,希望对你有所启发。
我们小时候都有一本书叫《好词好句好段》专门就是一些词句集锦,小学生学习写作的捷径。很长一段时间,我的记录的标准潜移默化中受这类书的影响,下意识的回去记录一些所谓的“好词好句好段”。
但其实这些东西对我毫无用处,后来在回顾笔记的时候都删除了。
现在,我记笔记标准变得直接明了:
- 从事或者关注的领域内的东西,比如我目前从事的是 AI 领域的互联网运营,与之相关的好内容都会记录。
- 个人对投资理财非常感兴趣,这类好内容我也会记录
- 打动我的文字或者内容,看书越杂越好,看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,但打动自己的内容也会记录,主要原因是“打动"本身就是一个锚点,往后顺着这个·锚点,我可以获取更多的这方面的知识。
该记录的笔记:是在脑海中留下痕迹、能够增援到未来自己的笔记。
可以是一段美好的记忆碎片,当自己情绪低落时翻开一看,能够会心一笑。
可以是一个问题以及相应的思考记录,当未来的自己遇到相似问题时翻开一看,豁然开朗。
不该记录的笔记:
- 照搬的内容;
- 跟之前记录过的内容存在高度重合的笔记。
封面图片:A map of the Pontine marshes,Leonardo da Vinci 1514
本文由 flomo 周刊编辑部编撰
欢迎大家转发和 留言反馈,或默默点赞,让我们知道这期信号有被收到。
祝好,下期见。